2024年的数据,出生率全国倒数第一,死亡率稳居前三,离婚率全国第一,主打一个生的少,离得多、噶的也多。整个东北三省,去年一年常住人口减少了82万,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城没了。
数据背后是一场史诗级的大迁徙。现在你去东北的小县城转一圈,街道上除了老人就是孩子,年轻人比熊猫还稀罕。网友都在调侃,“连东北的狗都在考虑要不要换个南方城市,哪怕就当条流浪狗。”
别的省份也有人出去闯,但大多是"孔雀东南飞",老了还想着落叶归根。比如湖南人去深圳,一般都是小两口先过去等到扎稳脚跟了,再把老人孩子接过去。等到孩子大了,老人又想回到湖南养老。可东北人不一样,那是拖家带口连根拔起。尤其是黑龙江老铁,一旦下定决心往外走,真是决绝到骨子里。车子卖了,本地的存款全转走,一点资产都不留,恨不得把户口都直接迁走。
东北为啥就留不住人呢?
很多人说东北物价低,生活压力小。这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物价低的本质是这里干啥都不赚钱,你想要是生意好做,老板早把价格涨上去了,要是工资高,菜市场的菜能卖那么便宜?
网友在网上吐槽,在沈阳开了二十年服装店,以前旺季一天能卖好几千,现在一个月流水还不够交房租。去年干脆关店,去海南带孙子了。
人一走,连锁反应就来了。年轻人都跑了,财政收入自然就空了。2024年东北几个省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没钱就没法搞基建,没法扶持产业,产业越不行越留不住人。这不就陷入死循环了吗?就像老话说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地方财政没钱就算想发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肯定听过投资不过山海关,这话传了十几年不是空穴来风。根子就在东北巨型的人情社会,在东北待过的都知道,不管是开公司办执照还是孩子上学找学区,甚至家里老人住院排床位,第一反应不是查政策、走流程,而是想想"我认识谁"谁能帮上忙",主打一个关系比政策靠谱。"
这种人情社会对手里稍微有点权力的"县城婆罗门"来说,那就是天堂。他们孩子上学,一个电话就能进重点班,开个饭店卫生检查都能往后排。可对平头百姓就是牢笼。有个东北朋友在网上抱怨儿子毕业,想进本地的国企,笔试面试都过了,最后还是被关系户顶了下来。现在只能在南方工厂打工。
投资者最怕的就是辛辛苦苦跑来开厂都是为了赚钱,结果今天这个部门来"打招呼",明天领导来"提要求",合规经营的成本比偷税漏税还高,谁还敢来?
可能有人会说东北以前不是挺牛的吗?
咋就落到这步田地了?建国初期的东北,可是妥妥的"共和国长子",风光得很有多牛?一五计划的时候全国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东北就占了50个,差不多国家三分之一家底都在这。
当时的鞍钢是亚洲第一大钢铁厂,钢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全国的火车铁轨,汽车钢板十有八九都从这儿来。长春一汽1956年就造出了第一辆解放卡车。要知道那时候很多省份连拖拉机都造不出来。还有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带着工人在荒原上打出油井,直接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当年大庆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养活了一整个石油产业链。
那时候的东北工业体系那叫一个全。从煤炭钢铁到机械、化工,从飞机制造到船舶修造啥都能造。1957年东北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5%,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加起来还多。全国的年轻人都往东北跑,能进鞍钢,一汽当工人,比现在考进公务员还风光。
这么牛的东北为啥就衰弱了?有人说是地理位置不行。东北有大连、营口这些出海口,离日韩俄都近,外贸条件不比东南沿海差。也有人说是资源枯竭了。这更不对,东南沿海连煤都没多少,不一样发展起来了?
有人说真正的病根跟苏联有直接关系。建国初期东北的工业基本是靠苏联老大哥扶持起来的,技术、设备、订单全靠人家支持。中苏关系好,东北就是两国合作的桥头堡,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可到了六十年代老大哥直接翻脸撤走了所有专家,带走了全部的图纸,还撕毁了合作合同。东北的工业直接被抽了脊梁骨。很多工厂刚建到一半就停了,已经投产的也因为缺技术,缺零件没法运转。说这是主因,肯定是站不住脚的,长三角珠三角连底子都没有。
有人说当时国家搞"三线建设",要把工业往中西部迁移。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得把家底拿出来支援全国,鞍钢的技术人员被派到武汉、攀枝花。大庆的石油优先供应南方工厂,连长春一汽的设备都拆了一部分运到四川。可以说东北把几十年的积累都分给了弟弟妹妹,自己却慢慢掉了队。
现在东北发展难还有个绕不开的因素就是俄罗斯。本来以为靠着这个邻居能搞点外贸,结果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除了能源没啥能换的,对东北的带动作用有限,再加上前面说的人情社会问题,投资环境上不去,产业转型就没动力,慢慢就从工业强地变成了农业高地。
现在东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种粮食再赚钱也比不上搞工业,搞高科技来得快。
东北的衰落,是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其实全球各国范围的“东北”,都在衰退,因为可以自由迁徙,人会选择更温暖、更开放、更包容的地方繁衍生息。
![]()
![]()
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