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全网最流行的论调是:日本30年没起色,经济躺平,社会老龄化,年轻人摆烂,我们早超过它了。听起来确实很爽。但我们稍微冷静一下就会发现这只是表象。
日本人均GDP常年稳定在3万美元左右,妥妥的高收入国家。它的工资涨不动,物价和税费上涨都是事实。但"高位放缓"跟"彻底塌了"完全不是一回事。更要命的是看到它慢了不代表它放弃了,恰恰相反,它只是在悄悄地换赛道。
以前我们提到日本企业,你想到的是索尼、东芝、夏普这些响当当的品牌。现在广告少了,讨论度低了,很多人就以为他们退场了。可事实是他们根本就没退,只是集体转身去了产业后台。那些看不见但谁也离不开的关键环节,你可能不知道东京威力科创、住友化学、日立高新这些名字。但你手里的手机、电动车、医院的仪器大多离不开他们的材料和设备。尤其在半导体产业链里,从光刻胶到陶瓷电容高端机床,日本牢牢站在"不可替代"的位置上。你看不到他们的logo,但你绕不开他们的专利。
这就是日本现在的打法,不再抢风头,但守住命门。而更隐蔽、更长线、更易被忽视的是日本用文化打的那张软牌。这两年你刷短视频肯定能感觉到动漫、游戏、电影、综艺、小众城市旅行Vlog、日式生活方式像潮水一样涌入国内。你以为这是自发传播吗?不是,这是日本政府的国策:"酷日本战略"。目标非常直接,把文化产业的海外产值从4万多亿日元提升至20万亿日元。他们把文化当成了国之重器,更关键的是它的文化在悄悄篡改历史。
很多战争题材作品把重点放在"士兵的纠结"、"时代的悲伤"、"小人物的命运",侵略被说成"悲剧"。加害者成了"无辜被裹挟",受害国的痛苦更是被剪得只剩一闪而过的蒙太奇。你以为你是被内容打动,但实际上你对那段血写的历史的愤怒正在被剧情慢慢消解。因为文化的力量从来不是讲道理,而是改写你对一个国家的情绪底色。
很多人还觉得日本是个"佛系养老国",可你去看它过去十年的动作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2015年日本通过新安保法,自卫队从只能"守本土"变成可以实施所谓的"集体自卫权"。换句话说,只要盟友需要,它也能在海外动武了。2022年之后,它开始连续提高军费,5年内把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目标直指"全球第三大军费国家"。同时,它在军工与芯片领域与美国深度绑定。
表面上日本街道安静,地铁文明,服务员90度鞠躬。现实里,它在扩充军备,巩固供应链,争夺叙事权。这套组合拳就是:拖、熬、等。等你习惯它,忘记它,低估它。
要理解这套逻辑,我们得把历史拉回来一起来看。19世纪中叶黑船叩关之前,日本还是闭关锁国的小岛国。明治维新前,它曾长期学习中国制度,维新后则转头全面模仿英美,喊出"脱亚入欧",挤进列强俱乐部之后,它下一步干了什么?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略朝鲜、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日本做过的所有选择都指向了一句话:谁强就拜谁做老师,谁弱就拿谁开刀。
很多历史学者评价日本崇拜强者,精于算计,利益敏感,恩情忘得快,仇恨记得久。再叠加资源匮乏,灾害频发,它形成了近平本能的国家路线,该低头时极度隐忍,该出手时绝不手软。这就是日本的"底层逻辑"。
所以千万别再把日本当成无害的"温柔国"。产业链上,我们必须减少任何被日本专利链掐住的环节。文化上,我们不能让下一代只会背动漫角色,却说不清南京发生了什么。战略上,只要日本在军备、外交、规则领域有动作,我们就必须保持清醒。
中国今天的确不是百年前的中国,但日本从来也不是你朋友圈里面看到的那个"佛系邻国"。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它哪天情绪激动,而是它哪天安静得太过头。因为那往往意味着它已经找好了位置,就等你松懈。
![]()
![]()
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