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证了一下,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确实没有写过《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这本书。进一步查证,也没有其他学者写过这本书。
戈夫曼在1959年确实出版过一本有影响的著作,书名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本书很有名。
尽管《八面来风》是一个观点汇编的栏目,摘引的都是别人的观点,但我确实有失察之责,在此向各位网友澄清并道歉。以讹传讹的过程是这样的:在中文世界,最早出现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写的《傻瓜的共振:组织内愚弄的行为》一书说法,可以追溯至 2024 年 12 月澎湃新闻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随后被网易、今日头条等平台大量转载。这些文章均未注明原始出处,且内容高度同质化,形成 “以讹传讹” 的闭环。以上的原委请各位明辨。但仅仅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值得专门写一篇文章。实际上,真正的收获是查证的过程给了我一次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的机会。
傻瓜的共振,这个词,确实是有点标题党,但最初编造出这个词的作者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换言之,这个词虽然是假托戈夫曼的名义编撰的,但这个概念确是把一个当今时代极为值得注意的现象,以一种很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方式展示了出来:荒谬的观点是如何在群体的互动中强化和放大的。
我们可以从个体到群体、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脉络来分析其中的逻辑。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上述现象的存在有着个人心理层面的基础。利昂・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同时持有两种或更多相互矛盾的 “认知” 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这种不适感会驱动个体通过改变认知或行为来减少矛盾,恢复心理平衡。换言之,人们为了维持内心的一致性,常常会调整认知或行为,甚至 “自欺欺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理解这样的一种现象了:一位老人家,为何如此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某些陈腐过时的观点,甚至,你在和他说一种相反的观点的时候,他情绪非常激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就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更重要的是,你造成了他心理的不适感,冒犯了他支撑自己自尊的东西。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另一个问题了。人们经常说,要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特别是要允许反对自己并被证明是反对错了的意见存在。其实,这句话看起来高风亮节,其实不然。反对错了的意见,人们是比较容易宽容的,因为这种意见不会造成他的不适感,而那些反对对了的意见就不一样了,因为那会造成他的不适感。
接着的问题是,这样的一种认知特征,在群体的背景下,会进一步大大地强化。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就是研究这个问题的。
按照勒庞的说法,哪怕你是一个聪明人,只要你身处一个群体之中,你的推理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就会被拉低到跟群体同样的低水平,你会变得愚蠢、固执又偏激。用勒庞的话来说,群体心理会导致个体理性能力的系统性退化。可以说,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这也许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情绪的感染。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群体的激情澎湃中,你原来可能不太接受的观点你也轻易接受了。二是群体的压力。在群体中,你坚持某种与众人不同的观点,或不认同大多数人都坚信的理念,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三是脱责。勒庞举例说,孤立的个人不会轻易纵火或抢劫,但在群体中,这种行为会被合理化,甚至被视为 “正义之举”。
但勒庞分析的都是现实中的群体。在过去的社会中,人们在现实中的群体性聚集,机会是很有限的,而在今天,网络把无数人联结在一起,信息用一种网络的方式将人们积聚起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智能化信息茧房正在出现,这种智能化的信息茧房比一般信息茧房可怕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维,尤其是群体化的思维,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这方面的研究多多,无法在这里详述。感兴趣的朋友搜索一下下面的概念,定会有所收获。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回音壁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过滤失效(Filter Failure)。
赞(7)